□福建日报记者 张静雯
使用ECMO转运危重症患儿。张静雯 摄
医护团队在救护车上检查确认转运设备、药品。张静雯 摄
核心提示
对早产、窒息或先天畸形等患儿的抢救,每分每秒都关乎生死存亡。危急时刻,当基层医院无法提供足够支持时,如何将其安全送到上级医院?这曾是一道难题。
2020年12月,福建省儿童医院建立了涵盖PICU(儿童重症监护室)、CICU(心脏重症监护室)、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多学科协同救治平台的儿童急救转运团队,立足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功能定位,整合沪闽优质医疗资源,组建省内首个儿童急救转运体系。截至目前,该团队服务覆盖全省200余家医疗机构,累计转运患儿4000余例,行程39万公里,转运成功率100%,转运后救治成功率超98%。
这群“守护天使”是如何帮助危重症患儿穿越“生死线”的?又和基层医疗机构做了哪些努力,帮助更多的孩子?记者深入一线报道。
危重患儿的“生命岛”(受访者供图)
医师在救护车上观察评估转运暖箱中的危重症患儿。张静雯 摄
移动的ICU
“福建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吗?我们这里有一名病情危重的新生儿,需要转院急救,您能来转运吗?”四年来,这样的求助电话一响,福建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主任、转运团队负责人之一林云峰,就要带领团队在15分钟内迅速出动,开启“移动ICU的救援”。
医护团队使用ECMO联合其他设备治疗危重症新生儿。(受访者供图)
转运团队整装待发。 (受访者供图)
医师在救护车上调节呼吸机参数。张静雯 摄
出生在厦门的小敏(化名)是一名被省儿童医院转运团队从“生死线”上抢救回来的孩子。
2022年12月1日,刚出生一天的小敏,因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及心肺功能严重衰竭而生命垂危。经当地医院初步治疗后,孩子状况仍不稳定,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
18时,林云峰接到了医院求救电话。
“新生儿危在旦夕,需要立即启动ECMO救治流程,才可能有一线生机。”林云峰放下电话,赶忙联系心胸外科主任陈强讨论救助方案,决定立即启动ECMO辅助下夜间长途转运预案。
ECMO是指体外膜肺氧合,在患者出现严重呼吸或循环衰竭时,可以部分或完全代替心肺功能,为治疗原发病争取时间,对危重症患者,尤其是心肺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是抢救的终极武器。
“我们此前从未实施过跨市长途转运,大家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积极应战。”林云峰介绍,根据小敏的病情,省儿童医院组建了专属ECMO转运团队,配备了救治所需的设备,奔赴救治一线。
21时30分,小敏在厦门等到了他的“守护天使”。林云峰和陈强对小敏进行了床旁重症超声等系统评估,判定他的心肺功能严重衰竭,急需ECMO支持。
“当时,虽然小敏的体重达到4.5公斤,但水肿得非常厉害,且血管极细、血管壁极薄,置管难度非常高,各治疗步骤都需要更加精细。”陈强说。
在征得家属同意后,他立即带领团队为小敏实施ECMO抢救。很快,孩子面色转红,血压及血氧饱和度迅速回升,病情逐步稳定。考虑到后续管理及监护的复杂性,团队决定实施ECMO辅助下的远程转运。
12月2日凌晨2时,转运团队开启了福建省首次危重症新生儿的ECMO跨市转运。
“ECMO的患者通常生命体征不稳定,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是致命的。”参与此次转运的省儿童医院心胸外科医生郑义熔回忆说,在整个转运过程中,大家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目不转睛地盯着转运救护车上的各种仪器、设备和生命管道,保障小敏在转运途中的安全。3个小时后,安全抵达省儿童医院,并开启后续治疗。
不久前,小敏回到省儿童医院复查,他的各项发育指标都达标了。
“虽然时隔两年多,但每次谈及此次转运,大家都记忆犹新。”林云峰认为,这场难度极大的夜间急诊跨市转运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多学科团队之间高度默契的配合、“与时间抢生命”的专业执着和“一切为了孩子”的医者仁心。
他介绍,此前,医院就基于院内及福州市域内的新生儿ECMO转运经验,在省内率先制定了跨区域转运预案。“转运救护车就是一个移动的ICU,我们不仅要考虑ECMO设备运行特殊性和患儿的特殊病情,明晰各类病情出诊时的救治团队和需要配套的具体装备,还要对远距离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断电等故障进行预演,必须慎之又慎。”
该转运团队还建立了“预警—调度—处置—监护—跟踪”应急响应机制和“日交班+周研判+月复盘”质控体系。“这4000次的成功转运充分证明,标准化操作流程提升了转运救治时效,为创造更多的生命奇迹提供了可能。”林云峰坦言。
“多一分努力,就多一分希望”
“宝宝生死未卜,我的内心无比崩溃……所幸,遇到了天使般的医生、护士们……”这是去年7月14日“拇指姑娘”小吉祥出院时,她的母亲给医护人员写的感谢信。
出生60天的超低体重早产儿小吉祥和妈妈(受访者供图)
当年1月,小吉祥38岁的母亲因身患子痫前期、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种原发病,入住福州市一家医院,准备提前分娩。此时,她仅怀孕24周,而正常情况下,37~40周为足月。
接到救援电话后,福建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24小时转运团队立即赶往小吉祥出生的医院。
小吉祥出生时,体重370克、身长35厘米,全身器官发育极不成熟,眼睛无法睁开,皮肤的屏障系统也尚未健全,全身呈透明粉嫩的胶冻状,没有自主呼吸,心跳也很慢,生命之火微弱得随时可能熄灭。
在小吉祥出生医院的手术室内,转运团队快速完成了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脐动静脉置管等操作,并配合脑保护等设施将小吉祥安全转运到省儿童医院。
“第一次见面时,她只有一瓶矿泉水那么重,四肢还没有成人手指粗,任何细微的波动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林云峰回忆说,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极限挑战,让他们倍感压力,但大家还是迎难而上。“例如,为帮助小吉祥建立补充营养、注射药物的生命循环系统,我们在两分钟内要把像绣花针一样细的脐血管导管通过脐静脉插管置入下腔静脉内,难度可想而知。当看到导管准确进入预期位置,回抽见血的那一瞬间,大家都非常激动!”
在后续5个月时间里,小吉祥先后经历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等重重难关。幸运的是,在省儿童医院多学科专家团队的协作下,她的体重增长至3470克,各项生命体征日趋平稳,神经发育也很正常。小吉祥被救活了,成为当时国内体重第二低的超早产儿。
和小吉祥一样,9岁的三明女孩小杭(化名)也在省儿童医院转运团队的助力下重启生命。
去年春节前夕,小杭因流感出现胸闷、头晕、面色青紫等症状,经当地医院的PICU团队收治,病情仍进一步恶化。当地儿科专家紧急会诊后,综合判断小杭患有极其危险的暴发性心肌炎。
2月7日晚间,当地医院紧急启动远程会诊,希望省儿童医院ECMO团队给予支援,对小杭实施ECMO长途转运及治疗。
此时寒风瑟瑟,大雨连连。ECMO转运团队负责人陈强接诊后,决定立即组织包括外科医生、重症监护医生、体外灌注师、麻醉师、护理人员等的ECMO团队整装出发,连夜赶赴三明救治。
当晚10时,团队抵达医院,立即投入“战斗”。经过近3个小时努力,ECMO顺利装机,运行平稳,并成功装车。凌晨5时,小杭在ECMO支持下顺利抵达省儿童医院CICU。
“虽然那时临近春节,大家都想抽点时间陪陪家人,但想到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和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职责,我们仍24小时枕戈待旦、闻险而动,确保最快速度响应、最短时间到达、最高效率转运救治。”陈强介绍说,团队成立以来,全体成员全天候全时段“备战”,四年间累计牺牲休假超2000人次。
“既然选择做重症医学科的医生,使命必达就是我们身上的责任。”转运团队骨干力量、PICU副主任医师翁斌坦言,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己也是一名父亲,从事这份紧张忙碌的工作,虽然错过了很多与妻儿相处的幸福时光,但能帮助更多家庭重燃生命的希望,所有付出都很值得。
据中国医师协会儿童重症医师分会常务委员、省儿童医院PICU主任医师王世彪介绍,截至目前,团队已成为全省目前儿童危重症转运体系中转运覆盖范围最广、转运危重症人数最多、转运病种最齐全的团队。
织密筑牢福建儿童救治网络
儿童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儿科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2025年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确定,2025—2027年为“儿科服务年”,要用三年时间进一步扩大儿科医疗服务供给,增强儿科服务能力。在此之前,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对提升儿童重大疾病诊疗和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提出具体要求。
省儿童医院执行院长郭薇薇介绍说:“这些年,通过开展儿童危重症转运,我们加强了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的联动,对省内儿科医疗资源分布、服务水平等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现在,我们要迈出第二步,依托省市(县域)医联体建设,进一步优化儿童医疗资源配置,探索提高儿童优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2023年4月,省儿童医院与石狮市总医院结成紧密型儿科医联体,创新帮扶模式:选派高年资主治及以上职称医师全职入驻石狮市总医院新生儿科;通过设立“名医工作室”,聘请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科学科带头人定期指导业务,加强高危新生儿门诊随访管理。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骨干欧阳夏等一批“技术播种者”长期驻扎石狮市总医院,手把手带教。若遇上危重病例,两家医院还通过常态化云端会诊平台实施“云抢救”。
2024年初,出生4天的小鹿(化名)因反复呕吐前往石狮市总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当班的主治医师王明淙给予小鹿禁食、胃肠减压、通便、静脉营养支持等处理后,小鹿仍反复呕吐,情况危急。
“当时,我们通过云端会诊平台联系省儿童医院,多学科专家会诊后认为小鹿患有上消化道梗阻性疾病,建议我们启动床旁即时超声对患儿腹部脏器进行评估。”王明淙回忆说,检查后,专家判定小鹿患有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属于新生儿外科急腹症,立即联系福建省儿童医院NICU转运团队,将小鹿转运至省儿童医院接受急诊腹腔镜下Ladds手术。“出院后,小鹿回到石狮,定期到我们的新生儿随访门诊复查,恢复得很不错。”
“参与救治出生体重极低的早产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等疑难重症患儿,这在过去是想也不敢想的。”5日,王明淙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过去,他所在的科室长期面临“想救不敢救”的困境——虽设有病房,也曾派出医生进修学习,但新生儿病情变化快、危重症多,院内缺乏新生儿专科医生支持,收治危重症患儿缺少技术底气,只能转诊。“现在,除极少数需外科手术的患儿转诊外,内科治疗的重症患儿基本都留在当地救治。”
石狮市总医院院长黄书琳表示,和省儿童医院建立深度合作以来,医院新生儿科出院人数较去年同期增加了217人次,其中危重症患儿达100人次,增加59人次,抢救成功率达到100%。CMI值(病例组合指数,是衡量治疗病例技术难度的重要指标)由0.69提升到0.85。
“对基层医院的帮扶,不局限于危急重症的突围,也要关注儿科体系的全面升级。”省儿童医院医务部负责人唐秋雨说,希望能够和基层医院一起打造呼吸专科、内分泌专科等多元化、专业化的亚专科体系,开创具有地方特色的儿科医联体实践模式,加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助力福建儿科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记者手记
积极构建全方位儿童健康防护网
近年来,平博体育网址儿科建设成效明显,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不过,省内儿科优质医疗资源仍显不足,区域分布不均、季节性紧张的问题仍然存在。为更好满足儿童医疗服务需求,必须多措并举,积极构建全方位儿童健康防护网。
要加快儿科人才培养。除医学院校适当扩大相关专业招生人数外,医院也应注重儿科常见病、多发病规范化诊疗培训,向临床输送更多高素质儿科医生。
应提升儿科医疗服务能力。一方面,要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儿科,并对于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的儿科给予扶持。另一方面,要支持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医院对省内儿童医疗服务薄弱区域的帮扶,提高儿科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
在儿科医生待遇方面,应适度倾斜。患儿就诊沟通难、问诊难、吃药难、救治难,相对成人患者,接诊患儿时间更长,工作压力更大,需要适当增加薪酬待遇。
在就医环境上,向“儿童友好”的方向努力。引入“1米高度看医院”的儿童视角,打造便利舒适、趣味多样的就医空间,使得建筑符合儿童安全要求,设施符合儿童生理需求,环境符合儿童心理特点。
名词解释:急救转运
急救转运被称为“移动ICU的救援”,是医疗体系中针对危重症患者开展的专业化转移救治服务,区别于常规120救护车“点对点运输”,其本质是在移动场景中延续急救生命支持,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
急危重症患儿常存在生命体征不稳定、病情变化快等问题。福建省儿童医院转运团队配备电动液压担架、氧源、ECMO、NO(一氧化氮)吸入设备、转运暖箱、转运常频及高频呼吸机、心电监护仪、低压吸引器、输液泵、注射泵等国内最先进的专用转运设备,并安排高年资医生护士出诊,以确保转运途中患儿能够得到呼吸支持、抢救药物的精准输注、生命体征的监护等重要的诊疗和护理,保障转运途中的重要治疗及降低转运途中的风险。